孔子作繫傳:知微知彰知柔知剛

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

宋代易學史:談南派(魏.王弼與北宋.陳希夷)的論點

南北朝以來研究周易分為二大派:南(宋)派以王弼為首,顯于晉、大于唐,盛于宋世稱義理之學;北(漢)以鄭玄為主,以卦變、爻變解釋之。

王弼(西元226年-249年),字輔嗣,三國時代.魏國山陽郡高平人,注《周易》上下經六卷,《周易略例》一卷,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王弼是劉表(漢未荊州刺史,易學大家)的外甥。自幼學易,不局限於談象數,亦不全以劉表、費直(西漢古文易學“費氏學”的開創者)的論點為主,其著重由義理的分析,王弼在《周易略例》中指出,易學大多用「形象的比喻」,來解釋一個「深刻的道理」,如果已明白這些道理,就不用在乎所比喻的象。這就是「得意而忘形」的由來。

他將意【言】、【象】、【意】三者的關係結合起來討論,言代表語言、概念;象代表卦象、物象;意代表義理。簡單地說:言說明象,象表達意,如果得意就可忘形,得象就可忘言,不要拘泥於文字中。有人說漢易著重象數,王弼只講義理,不講象數,故有「王弼掃象」之說。

當時有些研究象數的人,把易學引入到玄虛之中,由於秦焚書及火燒阿房宮,將上古的文化毀之殆盡,蓋天學派在漢、晉時早以淪亡(古天文學派有蓋天、渾天、宣夜三派),漢代渾天之學興起(與易實不相干)。三易(連山、龜藏、周)本源來自天文,所以用渾天說易,用六十甲子演繹,因此下筆千言,離題萬里,原本理論與實務互為關聯的研究法(目前實證可以用semi-markov chain來導),變成深不可測的玄虛之學。所以王弼才避開不談,提倡以義理來研究。所以被歷代易學家推祟,迄今仍保持不衰之示。

宋代是易學史重要的時期,人才輩出,傳世的著作很多,對目前國內外易學研究影響深源。宋代的傳奇人物為華山方士陳摶,《宋史-隱逸上》陳摶,字圖南,亳州真源人,摶好讀《易》,手不釋卷。常自號扶搖子,著《指玄篇》八十一章,言導養及還丹之事;《河洛數理》;《曆鑒》等書。宋太宗下詔賜號希夷先生,仍賜紫衣一襲,留摶闕下,令有司增葺所止雲台觀。上屢與之屬和詩賦,數月放還山。

其不囿於章句,重於原理探索,他保存的許多古代祕傳的易圖,並歸納推演出不少圖象,考他傳世的圖象有三大系統:

一.華山石刻無極圖→周敦頤做太極圖說→傳程頤、程灝。
二,西蜀隱者→蔡季通得太極圖、河圖、洛書→見朱熹《太極圖解》、《周易本義》。
三,穆修→李之才→邵康節做伏羲八卦方位圖、次序圖;六十四卦方位圖、次序圖。

(待續-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