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作繫傳:知微知彰知柔知剛

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

【河圖】與【洛書】


《繫辭》云:【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。】《禮記‧禮運》:【河出馬圖。】,孔子於古籍中記載得知河圖為伏羲時代黃河出現一匹龍馬,其身上有文彩圖案,謂之龍馬負圖,伏羲將其文字記載下來,因出於黃河,謂之河圖。另外於《論語‧子罕》:【子曰,鳳鳥不至,河不出圖,吾已矣夫!】」《尚書》則記述:【大玉,夷玉,天球,河圖在東序。】而洛書則傳說於黃帝時代時,在洛水浮出一隻神龜,其背甲有九宮花紋上有數字,黃帝記之謂之洛書。近代研究中國古文化的學者,認為河圖洛書是來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的九宮星相圖、與占星有關,並結合於陰陽五行風水術數的觀念理論;河圖亦導源於《周易‧繫辭傳》中的【天地生成之數。】
宋朝之前太極與河圖洛書的記述只有文字,到陳摶才提出了太極、河圖、洛書的圖案,並融合了九宮五行生成數的理論,提出圖像將河圖洛書及陰陽太極圖先天圖、後天圖。北宋劉牧陳摶的圖區分為【河圖】與【洛書】:將九宮圖稱為【河圖】,五行生成圖稱為【洛書】。南宋蔡元定反將九宮圖稱之為【洛書】而五行生成圖稱之為【河圖】。
南宋朱熹則將其記於《周易本義》卷首,【圖十書九】成以後通用的定義。
河圖洛書生成的算式,基本上都是一種加法等和與減法等差現象,具體表現為數字等和、平方等和、立方等和,用積分模式推導出規律的算式。即沒有任何古代數術的概念,一樣可以解析河圖洛書。它的核心就是數學,洛書對照【九宮】演算法。所謂【九宮】即五位於中央為【生數】和五行合為【成數】即六至十。則其數橫、豎、斜偏、相加得數恒為十五。河圖則是減法等差【成數】減去五行(一至五)即為【生數】

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

莫比爾斯環(Mobius strips)


連山易與立體太極-莫比爾斯環(Mobius strips)

太極和陰陽兩儀是易學根本理論基礎;太極兩儀圖像是可研究致用。文獻上太極圖有多種,但全是平面圖式,連山易是採用天€球式立體圖象。學術上研究方法可用複回歸分析(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)或半馬可夫鏈(Semi-Markov Chain)來預測未來,二者都有研究限制,即要有本人出生至目前的歷史資料及分層隨機抽樣之樣本數。
【一陰一陽之謂道】、【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】,孔子在《繋辭》上傳裡說:【是故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】;下傳裡說:【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。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。剛柔相推,變在其中矣。】掌握易之定理為最高層次,今之筮卜者多未對文獻加以探討與實證,而以宗派自居,造成言者鑿鑿,聽者不知如何是好,信效度完全是隨機分配。
然歷代文獻殊少針對太極及兩儀之相關研究。太極兩儀其陰陽實為一體無法分界,為一元論,最近出土的楚簡中對《太一生水》的闡釋則與【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】有相同論點。
【太極】一詞起源很早,首見於《黃帝乾鑿度》的【太極行,乾坤行。】仰紹文化新出土古墓棺內,發現有天球型。棺內遺體居正中兩翻有龍虎蚌塑。棺外有北斗星座蚌塑,疑是古天球資科。今沿用的太極圖出於宋易之古太極圖與明易的現行太極圖,而連山與歸藏之太極圖早已失傳,太極陰陽之區間為趨近於零至無限大,唯用天球立體可表達。因太極圖皆平面圖,無法窺其全貌,即天地人三才可以三次方之球體表示,佐以河圖洛書,以數論之。交叉驗證。而非僅憑生辰八字即可論命,當今紫微斗數因淺顯易懂,最為國人所接受,但因錯誤百出。中國古文明,天文與曆法是一體二面,亦為氣象學前身,能掌握時令者即可為社會聚落之首領,是權力與民心的象徵。中國曆法共修正二十一次(西元前二四六年至-西元一七二三年),若不知各朝代天文曆法演繹過程,如何定生辰八字,輸入資料不正確,焉可妄論結果,凡是走過必留痕跡,坊間命理書籍林立,其立論常有悖理,此為本書撰寫之動機。冀以斗數為例,羅列不足之處,對其始末只論其理,公開解碼以饗大眾。
球體最能體現太極兩儀特性,各種太極圖若以立體表示並無差異,有無限多極點,用圓球半徑作上下雙拋物線、由極點與球心聯線為定位,以此分左右兩半球,因無限多極點,故有無限多太極圖,【道】即是趨近於零,【萬物】則是無限大。如莫比爾斯環(Mobius strips)上面的每一個點,它都可以回到原點,【萬物】回歸於【道】。連山易之重現有載可考《尚書•序》 伏羲、神農、黃帝之書,謂之《三墳》言太道也 。《連山》之易為伏羲所作,以艮為首,山上山下,天球兩儀是名《連山》

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

洛書有九,河圖用十


河圖洛書生成的算式,基本上都是一種加法等和現象,具體表現為數字等和、平方等和、立方等和,漸次提升。其中竟然有這麼多有規律的算式。也就是說,沒有任何古代數術的概念,一樣可以認識河圖洛書。這樣看的話,河圖洛書在今天人的淺白數字觀念 層面,同樣會有令人驚奇的表現。
決定河圖洛書價值的關鍵
■ 洛書:加法等和現象









如果要對洛書作個總結的話,加法等和現象可以描述我們所見的圖式。
橫線:4+9+2=3+5+7=8+1+6=15
縱線:4+3+8=9+5+1=2+7+6=15
對角線:4+5+6=2+5+8=15
相對:4+6=2+8=3+7=1+9=10
■ 河圖:減法等差現象

類似的,對河圖作個總結,減法等差現象可以描述我們所見的圖式。
各方:6-1=7-2=8-3=9-4=10-5=5
■ 加法等和概括力有多大?
這裏,我們用了「加法等和」與「減法等差」兩種說法。如果仔細推敲的話,兩者並沒有截然的區分。可以用算式表達如下。
減法等差:8-3=9-4;加法等和:8+4=9+3
這裏寫的是最基本的數字規律,很簡單的算術。其餘的一切數字規律,都是從這裏推演生成的。
自然,我們會提出一個問題:從河圖洛書中總結出的「加法等和」現象,有多大的概括力?這個問題很關鍵,決定著河圖洛書的價值。



洛書中存在著數字等和、平方等和、立方等和的一種自動生成機制。實際上,從數學的角度看,這相當於在解方程。
a+b+c+d = e+f+g+h
a2+b2+c2+d2 = e2+f2+g2+h2
a3+b3+c3+d3 = e3+f3+g3+h3
這是一組方程,含有八個未知數,次數最高是三次。我們每次選取的數,實際上都在給出這方程的一組解。我們並沒有任何解方程的代數運算。全靠洛書自身的生數與成數,成為方程式的解。

三張洛書旋轉 成天地人轉盤系統
這組方程中,數字等和,平方等和,立方等和,非常有規律。這裏的方程次數,一,二,三,漸次升高。數字【三】與天地人三才之道有關。天在上,地在下,人生天地間。那應當需要三張洛書了。接著,我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,將三張洛書疊放在一起。這時,每部洛書都是一部旋機。整體上看,構成了天地人三層轉盤系統。用圖式來表現如下。
外圓內方的洛書圖式。取三張圓盤,半徑依次增大。將其疊放在一起,中間立一根軸,貫通三張盤。最下面放大盤,在中間放中盤,最上面放小盤。將小盤稱作天盤,中盤稱作人盤,大盤稱作地盤。接著,在每張圓盤的邊緣處均勻劃分八個刻度,一律按照順時針方向,依次寫上數字四、九、二、七、 六、一、八、三。最後在軸上加一個指針。
四九二
三軸七
八一六
在這個轉盤系統中,沒有用數字五,洛書中數字五的位置安放了一根貫通三才的軸。和前面形式一樣,
假設: 各層轉盤之間保持一種奇偶同性的狀態
天盤:正向取數為a1b1c1d1;反向取數為e1f1g1h1
人盤:正向取數為a2b2c2d2;反向取數為e2f2g2h2
地盤:正向取數為a3b3c3d3;反向取數為e3f3g3h3

a1b1c1d1e1f1g12h1
a1×a2b1×b2c1×c2d1×d2e1×e2f1×f2g1×g2h1×h2
a1×a2×a3b1×b2×b3c1×c2×c3d1×d2×d3e1×e2×e3f1×f2×f3g1×g2×g3h1×h2×h3

比如天盤的刻度五、人盤的刻度一、地盤的刻度九正好對齊;再比如天盤的刻度二,人盤的刻度六,地盤的 刻度二對齊。如果採用古人的辦法,將偶數當作陰數,奇數當作陽數,那麼這種要求非常像天干地支組合成六十甲子的方式,陽干對陽支,陰乾對陰支。反過來說, 六十甲子系統,也是一種天干地支轉盤系統,只不過是天盤地盤兩層而已。
轉盤數字規律的特殊表現
對於整個天地人轉盤系統來說,有一個極特殊的情形,也就是三層轉盤取數結果一致。
正向取數a1a2a3a b1b2b3bc1c2c3c d1d2d3d
反向取數e1e2e3e f1f2f3fg1g2g3gh1h2h3h
按照前面的轉盤數字規律,得到的恰好是下面的「旋機數字規律」。
a+b+c+d = e+f+g+h
a2+b2+c2+d2 = e2+f2+g2+h2
a3+b3+c3+d3 = e3+f3+g3+h3
■ 選取二位數 指針指向天盤數字六
此時,指針指向天盤數字六。設定天盤數字六、人盤數字四、地盤數字二,此三者對齊。
天盤正向取數:六一,八三,四九,二七。
人盤正向取數:四九,二七,六一,八三。
地盤正向取數:二七,六一,八三,四九。
天盤反向取數:六七,二九,四三,八一。
人盤反向取數:四三,八一,六七,二九。
地盤反向取數:二九,四三,八一,六七。
61+83+49+27=220
67+29+43+81=220
61*49+83*27+49*61+27*83=10460
67*43+29*81+43*67+81*29=10460
61*49*27+83*27*61+49*61*83+27*83*49=575300
67*43*29+29*81*43+43*67*81+81*29*67=575300
■ 選取二位數 指針指向天盤數字四
此時,指針指向天盤數字四。設定天盤數字四、人盤數字四、地盤數字四,此三者對齊。
天盤正向取數:四九,二七,六一,八三。
人盤正向取數:四九,二七,六一,八三。
地盤正向取數:四九,二七,六一,八三。
天盤反向取數:四三,八一,六七,二九。
人盤反向取數:四三,八一,六七,二九。
地盤反向取數:四三,八一,六七,二九。
49+27+61+83=
43+81+67+29=
49*49+27*27+61*61+83*83=
43*43+81*81+67*67+29*29=
49*49*49+27*27*27+61*61*61+83*83*83=
43*43*43+81*81*81+67*67*67+29*29*29=
■ 選取四位數 指針指向天盤數字四
此時,指針指向天盤數字四。天盤數字四、人盤數字八、地盤數字二,此三者對齊。
天盤正向取數:四九二七,二七六一,六一八三,八三四九。
人盤正向取數:八三四九,四九二七,二七六一,六一八三。
地盤正向取數:二七六一,六一八三,八三四九,四九二七。
天盤反向取數:四三八一,八一六七,六七二九,二九四三。
人盤反向取數:八一六七,六七二九,二九四三,四三八一。
地盤反向取數:二九四三,四三八一,八一六七,六七二九。
4927+2761+6183+8349=
4381+8167+6729+2943=
4927*8349+2761*4927+6183*2761+8349*6183=

4381*8167+8167*6729+6729*2943+2943*4381=
4927*8349*2761+2761*4927*6183+6183*2761
*8349+8349*6183*4927=
4381*8167*2943+8167*6729*4381+6729*2943
*8167+2943*4381*6729=
數字等和、平方等和、立方等和這些加法等和現象簡單說明了。()數字等和是天盤自身的數字規律體現;()平方等和,是天盤對人盤相互作用的數字規律體現;()立方等和,是天盤對人盤以及地盤相互作用的數字規律體現。


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

蓋天學派與斗數對天干地支運用的差異


        中國古代對天地的基本看法,主要有「蓋天說」、「渾天說」和「宣夜說」三派。蓋天學派的觀點是人站在地平線上看天象,所以只能看到地平以上的半面,在地平線下的半面則等轉到地平線以上再觀察,白天面南觀測太陽的影子,在地上晝上標記,得到日行一度,移行360度而成一圓周,一年行360.25度強,又稱天圓學說。晚上則面北測月,因古人已知月光是太陽光反射,所以與北極為中心將星群劃分成二十八等份,形成二十八星宿,東西南北各七宿,這是所謂的地方學說


蓋天學派觀測天文是為了掌握氣候變化幫助農耕漁獵,從四季、八節與二十四節氣,是古氣象學之始,因此而產生曆法,曆法最初是用卦的符號來表示,以六十卦共三百六十爻來以對應日行一度;另四卦(乾坤離坎)合二十四爻為二十四節氣,乾坤二卦合十二爻為十二時辰,採天干紀天,地支紀地分別對應,這是以連山易為紫微斗數理論基礎,非常重要的論點。而非渾天派天干地支並用,以六十甲子為一循環疊替。所以十二宮陰陽五形是天干、地支分開看生剋旺墓,而非以六十花甲納音定五行局。

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

各朝太極八卦圖




來知德,字矣鮮,號瞿塘,四川梁山人,萬曆三十年, (西元1 6 0 2),因薦除授翰林院待詔,疏辭,令以原銜致仕。重要著作有《日錄》、《易經集註》。來氏生於嘉靖四年,卒於萬曆三十二年(西元1 5 2 5 - 1 6 0 4),享年八十。

來氏以象數易學著稱,然而在其《日錄》與《易註》中亦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。當今學界對來氏的研究則幾乎完全集中於《易註》,成果大致有兩方面,一是來氏易學方法的研究,即說明來氏如何以錯、綜、爻變、中爻來解釋卦爻的取象,並評述其得失,如徐芹庭、朱伯崑。另一是對來氏易學哲學的研究,如陳竹義、朱伯崑、陳德述、楊自平。(鍾彩鈞,2004)




《易圖明辨》千年思想起源

胡渭(1633-1714),清朝初年德清(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)人。胡渭在清朝和顧炎武等國學大師被並稱為國朝六 ,但是,胡渭一生的著作只有四種:《禹貢錐指》、《易圖明辨》、《洪範正論》、《大學翼真》。這幾部書中,最受後人推崇的是地理學方面的著作《禹貢錐指》,但是,影響最大的卻是《易圖明辨》。
《易圖明辨》是胡渭研究《易經》和由《易經》衍生出來的河圖洛書的一部著作。在中國傳統的學術研究中,《易經》和河圖洛書一直 相傳是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伏羲氏和西周初年的周文王傳下來的著作,是神聖不可侵犯的。但是,胡渭並不迷信權威,也沒有指斥這種說法的荒唐,而是尋根究底,詳 細研究了這種說法的來源,並且找出了《易經》和河圖洛書的演變歷史。
 
     胡渭的《易圖明辨》以無可置疑的考證,指出周文王根據河圖洛書編著了《易經》。在《易圖明辨》中,胡渭嚴謹地證實了河圖洛書的出現時間比《易經》要晚得多,是北宋初年的道士陳摶所作。陳摶(希夷)為了宣傳自己為《易經》所作的圖,就偽稱這是上古的伏羲氏所作。這些圖 後來成為了宋朝儒學發展演變的一個基礎,由此衍生出了儒學的一個重要分支——宋學。而且,胡渭的研究還揭示出,喜歡研究玄學並不是從宋朝開始,而是從漢朝 就已經開始了。



明鏡之圖-五代彭曉

    彭曉生年不可考,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。本姓程,字秀川,號真一子,西蜀永康人。其主要論點為導性、命雙修,在修煉養生、闡發內丹思想方面有引 人注目之處。他認為人可以修煉成仙,年壽無限,提出了建立在陰陽理論基礎上的學說,認為生成萬物的乾坤之氣,有陰有陽,有清有濁。

今存其著作有《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》三卷。該書分魏伯陽《周 易參同契》為上中下三卷共九十章而加以注釋;《鼎器歌》一篇:複為圖八環,以解《參同契》,謂之《明鏡圖訣》,均收入《正統道藏》。